婺源木雕装饰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_婺源_木雕
“俞氏宗祠”的五凤门楼
婺源木雕因技法精美、形象生动和内容寓意丰富而产生重大的装饰代价和影响。婺源木雕在内涵表达上遵照自然,象征意义远超物象之美,题材意义追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符合。明代早期,婺源民居木雕便已形成规模,其风格粗犷拙朴,紧张以浅浮雕为主;明中期徽商崛起,贩子返乡建筑祠堂建造宅院成为常态,立体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木雕形态表现趋向于精雕细刻,高浮雕、透雕等形式成为了主流,木雕逐渐发展成为徽商的身份象征,木雕造型反响出上层社会奢靡富余的状态。表现内容上,对传统吉祥题材的刻画与对儒家文化内容表现并重,戏曲、诗词和文学表现个中。婺源木雕一度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与欲望,表达了审美文化和思想情绪。
“俞氏宗祠”的梁坊
通过对传统乡土不雅观念、儒家文化与当代审美办法和造型设计实践的比较,现存的婺源传统民居木雕既有审美浸染又有实用代价,还能表示古徽州人们的思想情绪,展现中国文化的艺术魅力。
二、婺源木雕装饰艺术特点。婺源传统民居木雕题材内涵丰富,具有传统文化滋养痕迹和徽州区域文化特性,对婺源传统民居木雕的内容题材、表现形式和材料扩展等方面,表现有不同的特点。
1.内容题材蕴含着丰富的民间吉祥寓意,表达空想与祝福。
婺源木雕题材丰富、形象生动,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审美品味, 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空想神往与吉祥祝福, 具有浓郁的徽州地方色彩和鲜活的生活气息,呈现的皆为积极向上的内容题材,少有悲剧内容,雅俗共赏。木雕题材归纳起来大致有人物典故、动植物形象、博古器物图形、几何纹饰字符等四种类型。一是人物典故题材,常常通过文学戏曲、历史故事的经典案例教养后人。如《三顾茅庐》《文王访贤》《五子登科》《九世同堂》《桃园三结义》等等。二是动植物形象题材,大多通过对自然景物刻画借喻表达。常用的植物有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树、荷花、桃树、瓜果等等;动物则有鹿、龟、鹤、鼠、龙、凤、虎、狮等等。三是博古器物题材,紧张表达生活的情趣。有花瓶、壶、罐、盒、炉、斗,每每配以元宝、快意、古钱、八宝、纸墨笔砚等。四是几何纹饰字符, 紧张有方形、圆形、菱形、回纹、三角形、六角形云纹、冰裂纹、寿纹等,常以“卐”和“回”字纹的几何图案做赞助性装饰图案骨骼。“回”字纹样象征着连绵不断,周而复始,生命的循环。“卐”字纹四端作四方连续展开,形成连绵不断的锦文,俗称 “万字不到头”,取长久不断之吉祥寓意。
“俞氏宗祠”的斗拱、雀替
2.形式表现具有明显的徽州乡土文化特色,装饰与实用并重。
婺源木雕工匠根据宅主选定的题材在木构件上构思雕刻纹样,通过锯、挖、雕、刻、錣、磨等技法表现内容,每每根据不同的难度施以浮雕、透雕和圆雕等表现形式。浮雕利用最为普遍,依据雕刻深度分为浅浮雕、中浮雕和高浮雕,在雕刻利用过程中常日被综合利用,以强调主次和加强不雅观赏性。如江湾萧江宗祠,其梁架上的人物故事采取高浮雕,两侧的卷草图案采取浅浮雕,梁底和雀替采取中浮雕,合理差异主次关系,强调高浮雕的故事性和浅浮雕的装饰性,表示较好的虚实与节奏。透雕常用于门窗隔扇,具有透风和采光的功能,使得内外空间相互交融;门扇的腰板是人们视线最随意马虎被吸引的地方,采取浮雕和透雕组合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思溪村落承志堂的“百寿花厅”,其门扇腰板用各种字体的“寿”字雕刻而成,精美之极。承志堂的梁托和垂花柱上的木雕狮子,形态造型生动、活灵巧现,又能起到支撑浸染。俞氏宗祠挑檐的垂花柱,雕刻成花篮纹样,体积感强。婺源传统民居木雕,既能知足视觉上的装饰性,又具备建筑构件本身的实用性,造型敦实大方,具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桂堂”的梁坊、雀替
3.精神内质具有明确的儒学核心内涵,具备独特的精神构架。
儒家思想是明清期间的社会主流文化,实质上,徽州“新安文化”与其有很多“异曲同工”思想交集,婺源木雕在精神内质上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备徽州区域文化特性的主题。一是,以“忠、孝、节、义”为首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涵,形成了婺源木雕的精神构架。类似于“岳母刺字”“卧冰取鱼”“苏武牧羊”和“杨家将”等等广泛性代表的画面,为社会各阶层树立了效行的榜样。二是“推让”与“恩荣”类以“推让求全”和“纪功颂德”为主的形式表达,也构成了婺源木雕的精神代表,“百忍图”“郭子仪上寿”等作品充分表达了徽人“以忍求全”和对“官高位显”“富贵龟龄”的追求膜拜。三因此“崇王”为主流题材的装饰,表现尧帝、舜帝和周文王等古代圣王的孝道,推崇儒家的“以孝为先”思想,通过对诸如“尧舜禅让”“鼓腹而歌”和“文王让贤”等故事情节的描述,制礼作乐,将古代典章制度推向高峰。四是“冠礼”与“读书及第”哀求下的“崇文”、追求“中举及第”与“入仕为官”的封建官本位思想,也构成了婺源人的精神追求。“冠带传流”“弹冠相庆”“寒窗苦读”与“状元游街”等木雕作品也成了婺源建筑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婺源木雕除了视觉上供人审美愉悦,也成了儒家思想教养的一种符号,无时不刻都对婺源人们进行精神内质的熏陶感化。
篁岭民居门楼
三、婺源木雕装饰文化内涵渊源。婺源木雕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一,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宗族不雅观念至上和道家素玄相间的美学思想的影响。
1.传统儒学和理学对婺源木雕的影响。
儒家文化是徽州古建筑装饰艺术的精神内核。由于古徽州处于“程朱理学”文化氛围之中,古村落布局、建筑方案及建筑装饰都表示了儒学和理学的文化秘闻。以“礼、仁”和“忠、孝、节、义”为实质的儒家文化同样是婺源明清期间的社会主流文化,婺源地区自古文风昌盛,是儒家文化的主要流派“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故乡,理学强调“格物致新”既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空想人格的建立,重视民族气节和德行,看重社会任务与历史义务的精神代价与道德空想。
婺源木雕将儒家文化通过写实和借喻两种办法来表现题材。写实的表现办法,是指将详细情节直不雅观表现,装饰都雅,直入主题,表现主人品位,大多采取典故作为雕刻内容,以期达到教养之功效。木雕《三顾茅庐》,描述了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英雄人物,为了造诣奇迹,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前两次去都未能谋面,第三次诸葛亮在午休,刘备恭敬的在台阶下等候。张飞以为诸葛亮不懂礼仪,便很生气。诸葛亮见刘备三次前来是恳切诚意,便答应刘备辅佐其共图大业。整幅木雕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表情丰富,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生理。教诲后人要坚持不懈地干事,要礼贤下士待人。借喻的表现办法,是指用“托物言志”的暗喻,蕴藉的表达,看似与儒家文化无关,但这类作品提升了木雕的品位,使其不再是大略的描摹工具,具有更多精神蕴含个中。如思溪村落承志堂的木雕梁拖《洁莲图》通过自然的莲花和荷叶的组合,表达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警示后代做人要清正廉明。
篁岭民居斗拱
2.传统宗族不雅观念至上的思想影响。
受古徽州传统宗族“落叶归根”的不雅观念影响,贩子买卖成功、读书人功名造诣,都要回抵家乡建筑宅院、捐建祠堂,光宗耀祖。因婺源山区地皮局限,宅院规模受到制约,他们更乐意把财力和把稳力放在建筑装饰上,用精雕细琢的木雕刻来抒发才智情绪。当地人宗族传统不雅观念较强,村落多以宗族聚居,敬拜、议事、奖罚事务,一并在在祠堂举办,祠堂是宗族核心,等级最高,以是审美哀求也高,木构件雕刻工艺必须风雅。
明清期间,婺源地区的贩子基本垄断了全体中国的茶叶和木材买卖,延村落、思溪是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茶叶和木材集散地。汪口的码头是古徽州著名的水陆码头,是婺源的木材和茶叶出入的必经之地,具有非常主要的地理计策地位,汪口村落也不乏殷商。汪口村落的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1787年),占地1116平方米,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是婺源现存有名的古建筑,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三进,两侧建有花园。俞氏宗祠的梁枋、斗拱、脊吻、檐橡、驼峰、雀替等建筑构件都精雕细琢,有浅雕、深雕、圆雕、透雕形式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精美图案百余组,被誉为“木雕宝库”。显示了当地人卓越的聪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进一步反响了婺源民居木雕刻受传统不雅观念影响较深。
婺源木雕:《满堂福》
3.道家素玄相间的美学思想渗透。
婺源传统民居常为厅堂、天井和厢房的高下两层合院式构造,与房屋两侧高起的马头墙错落比拟,户内以天井为中央形成内部开放的院落,天井既起到采光、透风、排水的浸染,又与厅堂相通。天井周围的木雕受光芒照射,梁架、雀替、围栏等处的木雕在光芒的浸染下与建筑融为一体。装饰上强调空间为“主”的特性,木雕作为衬托的赞助元素,表现在其多变革的形式措辞上,符合道家的“空间为主,形式为辅”的思想,同时,这与中国建筑理论上强调“空间至上”的哀求是同等的。
婺源木雕:《三吉星》
婺源木雕朴实典雅,作为传统民居装饰,无论是在明代还是清代,险些为“净水雕”,木质表面不施色,涂上的天然桐油或蜂蜡起防腐浸染,整体古朴自然。这既顾及到中国明清期间封建社会对用色有严格的限定,又能够追求文人淡雅的精神品味。老子提到“见素抱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素一样平常指白色或无色、天然色,玄为玄色,“白”与“黑”都与宇宙的实质相连。婺源木雕所用的材料皆保留天然纹理,与建筑是砖瓦的玄色材质相互映衬,彰显了道家素玄相间的审美哀求。
婺源木雕:《茂盛图》
概言之,婺源木雕是由于徽商“官、儒、商”三位一体的文化情结,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建筑装饰艺术,具备光鲜的儒学内容、道家“虚实相融”的形式空间和“素玄相间”的美学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特性和审美元素。婺源木雕具有光鲜的时期烙印,集丰富的文化内涵、幽美的形式题材和高真个艺术代价于一体,用朴素的材质、纹理之躯,陈说着婺源人们悠长的历史影象。当前,我国新屯子培植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对婺源传统民居现存的木雕的研究,糅合儒家文化、传统不雅观念和民间审美结合当代审美习气,从审美、实用代价等角度来表达乡土思想和朴素情绪,可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本文由靳雄步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任务编辑:梁飞龙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