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上的“木刻楞”亮了_旅社_村
一座座俄式风情的“木刻楞”小屋点缀着这个村落落。村落落中升起的袅袅炊烟与“木刻楞”透出的暖黄色光晕相映生辉,宛若童话中的宁静桃源。
2017年,这里被网友们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小镇”之一。
可谁能想到,在20多年前,这里曾一度是当地人不顾统统都想要逃离的地方。
建成用电“生命线”
小镇开始悄然改变
1996年,孙宝玉还是40多岁、正值壮年的男人,也是家里的顶梁柱。
他的一天是从凌晨4点开始,点火、烧水、给奶牛添草、喂水。这样的动作须要每天重复4次。
虽然有媳妇打着下手,可是繁重的劳动对付40多岁的中年人已经不轻松了。可他别无选择,必须赶在入夜前干完一天的事情。
晚上7点,天已经黑漆漆一片。从这时开始,乡里每天为他们用柴油发电机发电2小时。劳碌了一天的老孙终于能清闲地吃口晚饭。
虽然条件艰巨,但也没能阻挡游客的脚步,时常有游客来村落里嬉戏。由于旅社不多,有的游客就会借住在村落民家里。
和游客交谈的过程中,老孙对表面的天下多了几分憧憬。在那里,源源不断的电照亮漫长的黑夜。
“老了、老了,越来越力不从心了。”老孙点起一根烟,默默地看着窗外。贰心想:假如有电就好了。
他的欲望很快就实现了。1996年的5月份,国网额尔古纳供电公司的前身——拉布大林发电厂的职工们正准备着一场分外战斗。
他们要在1996年年末前架设好一条南起三河、北至恩和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
1996年10月,恩和的气温已降到零下。
为了赶工期,电力员工便就近住在村落民家的牛棚里。四处漏风的环境和刺鼻难闻的气味,常常让他们睡不上一个完全觉。
早早醒来后,匆匆嚼一些冰冷的干粮,他们一刻也不耽搁就又开始了一天的事情……
便是在这种条件下,1996年的11月1日,35千伏三河—恩和输变电工程施工完毕,比操持竣工日期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这一天开始,恩和悄然改变。
有了电的支持,恩和村落的村落民开始逐步摆脱单一的畜牧生活。
2004年开始,一座座崭新的“木刻楞”拔地而起,各有特色的的家庭宾馆挂牌业务,越来越多当年“出走”的人也重新返乡。
老孙家破败的“木刻楞”也拆除翻新了。在老屋子阁下的空地上,大儿子开了间“家庭游”。由于装修风格独特、价格实惠,每到旺季房间都供不应求,收入翻了好几倍。
两条110千伏线路保障用电
家庭旅社买卖火爆、一房难求
小镇的日子逐步变好了,但老孙的大儿子并不愉快:游客们的哀求也越来越高了。
游客们常常抱怨房间没有空调、热水器,尤其到了冬天,外地游客根本无法忍受这里的寒冷。
老孙的大儿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真不是咱们不想装,隔壁老李家倒是装了,夏天用电高峰期间根本用不了啊。”
用电“卡脖子”成了他跨不过的坎儿。原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凸显出了电网构造单一、运行可靠性较差等一系列薄弱问题。
当年为恩和地区带来活气、点亮百年迈村落第一盏灯光的那条输电线路,竟变成了制约区域发展的成分。
为理解决这一问题,国网蒙东电力额尔古纳市供电公司在经由周密的准备后,于2010年10月开工110千伏拉布大林—恩和输变电工程。
这项超过了森林、草原、湖泊、沼泽的大工程,在2012年9月准期培植完成,成为了恩和地区新的经济命脉。
可靠的供电条件下,恩和俄罗斯民族乡的声名越传越广。
老孙大儿子的家庭旅社里,各种电器搜罗万象。冬天的恩和,只管室外寒风凛冽,但他的旅社里却温暖如春,一房难求。
足不出户办理用电业务
家庭旅社纷纭谋划扩建
10月,已经达到零下的低温依然没能阻挡住乘客们的激情亲切。老孙坐在家门口清闲地晒着太阳。
家门前的空地上整洁地码放着一根根粗壮的原木,那是明年家庭游扩建须要用的材料。他的两个儿子正和供电所员工商量着家庭旅社增容的事。
供电员工
你是说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用电业务?
大儿子
是的,不须要再到供电所办理增容业务了,您想增容的时候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会第一韶光上门做事。
供电员工
这可真是方便了,那我今年屋子盖好后打一个电话就行?
大儿子
我建议您最好在旅游旺季到来前就和我们联系,我们可提前确保您高峰时节的用电。
老孙大儿子家的家庭旅社早已扩大了不止一倍,明年还想接着扩建,现有的几十个房间常常住得满满当当。
“供电所的员工还常常上门来为我们检讨安全隐患,碰着小问题还责任帮我办理,咱这旅社再也没停过电!
”
买卖好了、用电也方便,小镇上的家庭旅社谋划扩建的不在少数。
如今的恩和村落,整年旅游接待超过6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00万元,家庭旅社经营户均匀年收入也达到8.5万元。
老孙早已戒了烟。耳边时时传来的对话声、欢笑声让他有些微微入迷。他抬开始看了看湛蓝的天空上翻滚浮动的云朵,会心地笑了。
供稿单位:国网蒙东电力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供电公司
关晓旭 朱海春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