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
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逆天”竹根雕惟妙惟肖这叫一个美!_竹刻_根雕 采暖

——《旧学庵条记》

清邓孚嘉 竹根雕陶渊明赏菊 上海博物馆藏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文房用具和书斋之雅设清玩一道被称为“文玩”,它们用材多样,工艺不同,险些涵盖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方方面面,但又统一于“文心”,格调高雅,构思新奇,制作风雅,令人爱玩。

个中竹刻因工艺赅备,又与国人重竹爱竹之风相与表里,字画之家多有亲力亲为,故而造诣弥高,为文人士大夫所重。
以竹刻为媒介,稍加领会,则文房雅玩诸品皆纷然可解。

清周颢 竹刻竹石图笔筒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是产竹大国,竹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本日要说的竹刻是在我国悠久深厚的竹文化与竹工艺传统的根本上,随着明代中后期文房雅玩的兴起而成熟的一种特种雕刻艺术,是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

这是一门以竹为纸、以刀为笔的艺术。
刻刀在坚硬的竹板上游走,犹如饱蘸浓墨的狼毫笔,从容游走在词情画意之中。
竹屑纷飞间,流传的诗词、精美的图画、写意的觉得,都在竹板上逐渐浮现,授予竹板丰富而多彩的生命。

竹雕西园雅集图杯

谈及竹子,必有君子之风,宛如《诗经·卫风·淇奥》所言“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或许是竹子虚直的品行,在绿竹猗猗的河边,才会想到文采风骚的谦谦君子。

▲元 倪瓒《竹枝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竹这栽种物,

被人们授予独特的精神气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分外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竹简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以镌刻图纹来装饰竹器的竹刻工艺便应运而生,

经由千百年的积淀和熬炼,

至明清期间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雕刻艺术。

古人云: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竹本幽模糊深山,千琢万锲始留青。

当代金西厓 留青饯春图臂搁 - 复件 上海博物馆藏

竹刻以臂搁、笔筒、扇骨、

台屛等形制较为常见,

一件好的竹刻留青素雅大方,

文雅不已。
眼不雅观之,手抚之,

早晚相伴,颇堪玩味……

近几年竹根雕的市场发生了极大的变革。
原来作品大多数出口国外,现在都转向海内,逐渐进入平凡百姓家,毕竟中国人最懂本土文化。
何况竹根雕是“天人合一”的艺术,还由于竹子有其高洁独特的品质和精神,深得国人喜好,是怡情养性、守节明志的佳品。

更多“逆天”竹根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