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新疆哈萨克族毡绣布绣_哈萨克族_身手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27日电 (喇小飞)“这件毡绣产品既可以挂在墙上当饰品,也可以铺在沙发上。”近日,在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举行的一场非遗展示活动上,中新网见到了正向围不雅观民众先容作品的哈萨克族毡绣布绣非遗第四代传承人库拉西。
“本日来的人挺多,该当能把这些从互助社带来的产品都卖掉。”凭借独特的民族风格与精美的构图,库拉西没多久就卖出了一张羊毛毡坐垫和一对绣着鲜花的枕套。
哈萨克族居家生活必需品
“毡绣和布绣是我们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已经流传几百年了。”库拉西对说,毡绣和布绣便是在毡子或者布面上绣制各种图案,有羊角牛角、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等,都是牧区生活中常常见到的事物。
理解到,毡绣和布绣技艺是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一项文化宝贝。所绣内容与草原生活密切干系,构图多采取连环对称形式,构思奥妙,绣艺博识,呈现出光鲜而独特的民族风格。既有实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装饰性,是哈萨克族极具代表性的家庭工艺品。
如今,这项非遗手工艺流传于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库拉西家住在新疆生产培植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她说,哈萨克族的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毡绣与布绣,从枕套到毡墙帷幔上的墙毡,个中做得最多的便是花毡。花毡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用途广泛,房间里要铺花毡,坐垫上、炕上、出门去草原上安歇都要铺花毡,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张花毡了。
库拉西从展品中拿出一张花毡说,所有的花毡里,花费心血最多的是姑娘出嫁时带去的花毡,这张花毡包含着姑娘对爱情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其余也能向婆家展示自己的才华。以是,待嫁的姑娘每每要用几年韶光来绣这张花毡。
库拉西向顾客先容布绣作品。 喇小飞 摄
传统手艺如今“海纳百川”
谈起自己的毡绣布绣生涯,库拉西感慨地说,她从小就跟母亲学习毡绣布绣,14岁时已经能独立制作成品,结婚后,她又跟随手艺更好的第三代传承人婆婆卡门连续学习,至今已经三十多年了。
“我小时候常常看到奶奶和母亲把羊毛处理干净,擀成羊毛毡,然后把盐、面粉与牛奶调在一起,用小木棍蘸着在羊毛毡上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我母亲画图案不用任何赞助工具,都是一笔画成的。”
传统的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保留着原生态的制作技艺,用料讲究,刺绣的毡布用纯羊毛擀制而成。针法严谨,施绣前先用颜料勾画图案,再一针一线地进行刺绣。
库拉西说,现在她把传统手绣与当代机绣工艺相结合,既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特色,又大大提升了制作效率,为毡绣和布绣的家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你看,这是我在苏州互换学习之后回来绣的作品。”库拉西打开手机相册,向展示她最喜好的一幅用丝线绣成的玫瑰花绣品。她说,苏绣的技法和哈萨克族传统技法有很多不同,在很多地方给了她灵感,这幅作品便是她学会苏绣技艺后结合哈萨克族传统技法创作出来的。
此外,库拉西还常常参加干系非遗研修培训和刺绣比赛,与不同地区的传承人相互切磋互换。“2016年的时候我在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培训‘技艺大拼’活动里还拿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央颁发的一等奖。”
库拉西与徒弟展示毡绣毯子。 喇小飞 摄
非遗传承向当代化、家当化方向发展
2008年,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库拉西既高兴又担心,欣喜于这标志着她们世代沿袭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认可、保护及传承,又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传承毡绣、布绣技艺,红旗农场兴建了一座占地1300余平方米的民族手工艺家当孵化园,库拉西也在农场的帮助下,在孵化园里成立了刺绣互助社,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向前来学习的哈萨克族妇女传授。
农场干系卖力人说:“我们购置了44台绣花机,建成2个机绣车间、2个手绣车间,并选派专门的经纪人与商家洽谈订单,担保毡绣、布绣作品的市场销路,形成毡绣、布绣的家当化与市场化联动机制。”
库拉西直播先容毡绣布绣技艺。 喇小飞 摄
库拉西说,现在有了固定的园地和前辈的机器,她就能带着姐妹们大显技艺了。“我们在绣品中融入很多当代文化元素,使图案更具时期性,增强文化和艺术的传染力。还利用了一些其他地区技艺,比如汴绣、苏绣技艺,让绣品工艺更多元化。”
“过去,我们都在自己家里绣,一个月也绣不出几件成品,而且绣品没有好的销路。现在不仅技艺上能跟互助社里的姐妹互换学习,产品制作也更快了,销路也更广。”
图为毡绣布绣“蒙古包”工艺品。 喇小飞 摄
当日在活动现场,看到,库拉西和她的徒弟古力巴提玛·比兰还通过手机直播向网友先容毡绣布绣产品。“我也是刚开始考试测验网络直播,既能让更多的人理解毡绣和布绣,也能增加我们的订单和收入。”
库拉西说,往后,她准备推动互助社、实体店、电商平台一起发展,让更多人理解毡绣、布绣技艺,推动非遗产品走向全国、走向天下,让这项哈萨克族民族传统技艺抖擞新的活气和魅力。(完)
(中国新闻网)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