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地区戏曲和戏楼产生和成长_汉中_戏楼
陕西地方戏曲剧种繁多,汉中地区戏曲属于陕西戏剧,是陕西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汉民族、汉人、汉文化都源于此。这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变迁,决定了汉中地区的语音,民风民俗,以及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化艺术,具有着楚文化、蜀文化、秦陇文化的特点。陕西戏剧的出身和发展,可追溯到上古期间,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百兽率舞”艺术。西周往后,民间歌舞就有了广泛的发展,诗歌、说唱也相应繁盛起来。到汉代涌现了“百戏”(各种民间杂技舞蹈的称谓)在百戏的孕育中,戏剧集歌舞,诗歌、说唱要素,并加入了情节故事,而形成了戏曲独特的综合艺术。
汉中地区的戏曲,在远古时期处于抽芽状态的戏曲活动难于详考,汉中是汉民族、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载入文籍的历史已有2300多年之久,秦汉往后,由于刘邦、韩信、张良、张骞、诸葛亮、蔡伦、李固等主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宜涌现和发生在这里,为汉中地上地下留下的遗迹遗物浩瀚,就近几年出土的文物来看,1974年11月勉县出土的宋朝的“戏乐纹铜镜”,1976年城固县苏村落出土青铜面具,汉中出土的南宋“戏乐纹砖雕”,1981年10月勉县长林镇杨寨村落出土的“戏乐纹砖雕”。和出生于汉中城固县的外交家张骞从西域诸国带回胡笳、琵琶等音乐以及鼓吹乐横吹曲“摩诃兜勒”曲等,为丰富后来汉中戏曲音乐供应了借鉴。
据文物资料和史乘记载、考证,汉中地区戏曲产生于宋代,定型于元代,完善与明代,兴盛于清代,繁荣民国复兴于改革和发展期间。个中形成和发展又经由了几个历史阶段,它以音乐、诗歌、舞蹈自组为核心,以秦声古剧组合起来为基本形态,后来加入大略情节。有了政治和伦理道德与文化特色,使它们成为一种可歌、可弦、可舞、可诗的一种综合古剧。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戏剧角色行当逐步走上完好。在明代中叶秦剧生、旦、净、丑、杂五类成为十三类二十八门。使戏剧舞台表现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在演出艺术积累了浩瀚各种特色,又适宜舞台演出剧目,被兄弟剧种移植改编而盛行全国。
武侯墓乐楼(清)
二、汉中地区戏剧形成与发展
汉中地区的戏剧,历史悠久,戏剧剧目十分丰富。如: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端公戏、汉中曲子、洋县碗碗腔,八岔戏等六个地方传统剧种。
汉调桄桄盛行地域,以声腔身分,音乐配器等为艺术特色,又与关中“乱弹”有直接关系。据《陕西剧种概不雅观》记载“西秦腔”南传汉中的韶光约在明代(1465-1487)正德(1506-1521)年间,为汉中移民之期。“西秦腔”先入洋县,扩大到南郑等地,并接管当地口语,配以说唱歌调及民间音乐最初演化为地方腔,再经由艺人的创造就形成了唱腔有了光鲜的乡土特色,演出和伴奏,都有独特的风格,于是形成了汉调桄桄。
汉调桄桄的起源,据1959-1960年调查、漫谈得知,说法有三:一是元代一位蒙古亲王犯罪被贬汉中,带来一个戏班,后演化为汉调桄桄;二是明万历天子的一个宠妃是汉中洋县江坝人,天子特赏给妃子父母一个戏班以慰晚年,该戏班到洋县后,与当地的艺人结合并接管了当地的民歌歌曲和方言,逐渐发展成汉调桄桄;三是明朝宦官刘瑾入宫管理教坊,被诛后其家族南迁汉中,改名换姓将家乐保留下来发展为汉调桄桄,这是比较可靠的记载。据考当时秦腔在华雅之争中居于艺坛盟主,对全国地方戏剧发展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对各种流派和各种戏剧的发展、发展、完善、提高起到了极大地师范和促进浸染。汉调桄桄,属梆子腔体系,唱腔构造为板式的变革体系,音节为综合性,七声音阶,调式为七声音阶的“微”调式间“宫”调式。音乐包括唱腔、伴奏两部分。咏、白、念得发音,均以汉江上游群众语音为根本。曾分布于汉中地区各地并流传到安康、川北、陇东等地。又因地域环境与风土人情的不同而又分为东西两路。南郑、勉县、略阳、宁强、汉中称“西路桄桄”;洋县、城固、西乡、佛坪等地称“东路桄桄”又称“下路桄桄”。东路唱、白、吐字发音带关中语音,西路则带有巴蜀语音。还有汉调二黄流传地域较广,以汉水流域为中央,湖北、豫西南、湘北、川北、陕南等地,兴盛于汉中地区的又一种地方戏种。由西皮调与二黄的交融结合,相互学习,相互接管,渗透的结果。端公戏,是巫师(端公)扮装“庆坛”和“跳神”唱神歌而来的汉中又一个地方剧种等戏剧。
汉中地区戏剧剧目十分丰富。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端公戏、汉中曲子、洋县碗碗腔、八岔戏、秦腔、京剧等传统地方剧种,在清末民国初,涌现过班社林立、艺人齐齐壮盛期间,产生过一批精良的汉调桄桄戏曲作家和班社;据史料记载,就清光绪末年,演出的班社竞达四十多个,演出的地方已经远远超出汉中地区,已达到甘肃、四川等地。由于汉调桄桄的内容不断发展,艺术水准不断提高,在风格及创作、演出的创新,接管了川剧、汉剧、晋剧、地方民歌,唐朝音乐,昆曲的音乐风格,在旋律上既有秦腔的根本,又增加了演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手段,极大地发展和推动了桄桄音乐和唱腔的发展,在调式、调性上有了新的转机。这阶段,又造就一批自己的剧作家,创作了一批剧目,演出的内容除原有剧目内容外,还有贴近生活、大家喜好的剧目。如洪武年间,城固县何炯若,根据石门隐士梁演小说改编的《芙蓉剑》别号《孟丽君》;清末秀才何清真根据《二十四孝》创作的剧目,又如岳亮写的反霸戏《溓河玩景》反吸毒戏《阿夫蓉 》等,在创作上超出了其他任何阶段。在保留传统剧种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中传统剧种剧目有2000多个,在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100多个,新创作的历史剧目有30多个,当代戏有300多个,总计2500多个。2000多个传统剧目中汉调桄桄占1500多个。据1962年2月汉中地区调查统计已抄录723个(本、折)现存于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收录《陕西传统剧目汇编》的汉调桄桄有十一集八本;汉调二黄有500多个,有安康地区抄录,故有未抄;端公戏、曲子戏、洋县碗碗腔,八岔戏等近300个,亦未抄录。在这批传统剧目中体材广泛。上自三皇五帝,下迄清末,历代均有。以汉调桄桄统计723个已抄录的剧目中,三皇剧目故事2个,羲农故事2个,尧舜禹故事6个,商朝期间故事有19个,周时故事60个,秦时故事7个,汉时故事28个,三国故事63个,晋时故事6个,南北朝故事4个,隋时故事14个,唐时故事74个,五代故事17个,宋时故事109个,元朝故事8个,明时故事75个,清时故事18个,从元朝时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100多个。在这批传统剧目中,题材多样,有正剧、笑剧、悲剧、耍戏,它演出齐备;有文戏、武戏、唱工戏,做工戏和唱座并重,文武兼备的武行当戏。在同名剧目中,兄弟剧中存折戏,而汉中地区的汉调桄桄剧目中都是首尾俱全的全本戏。如《宇宙锋》,别的剧种仅存《金殿装疯》一折,《破幽州》别的剧种仅存《挡马》一折。就汉调桄桄兴盛期间曾经较永劫光覆盖全区,尤其是清末民国初,涌现过班社林立,艺人齐齐的壮盛期间,产生过一批精良的汉调桄桄戏曲作家,他们站在当时的时期高度,用戏曲的形式来戳穿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鞭笞时弊,对受欺辱和压迫的平民百姓寄予同情,既有丰富了戏剧的上演剧目,也起到了劝善扬善、高台教养的浸染。
勉县武侯祠乐楼(清)
三、汉中戏剧的繁荣与古乐楼遗存
据《汉中府志》各县县志记载:宋、元、明各代,汉中境内各县都修乐楼的活动。到清代,古乐楼达数百座,凡大庙前必有乐楼,供每年祭神、赛神演戏之用。汉中地区的戏剧演出场所,分草台、古戏楼和剧院三类。草台是临时性的演出场所。乡间大小庙会,只要有戏剧演出,皆临时现搭,演完即拆。台型大小随戏而定,大庙会演出汉调桄桄或汉调二黄等大戏,便搭成正规大草台,台基一样平常高过人头,或借阵势利用现成的土台或立铺板。前台三面洞开,后台四周和台中用布或芦席围封。端公戏、曲子戏便搭小草台利用。
建国前,汉中地区的戏剧舞台,无论是汉调桄桄,汉调二黄等本地剧种,还是京剧、秦腔、豫剧等外来剧种,以及一度兴起的话剧,其舞台美术发展虽不尽平衡,但由于经济掉队,社会地位拙劣等缘故原由的制约,长期处于掉队状态。以汉调桄桄为例,各班社常年走乡窜县,奔波全区的各个角落,即没有相对稳定的演出场所,也没有对某个剧目舞台美术精雕细刻条件,以是较之其他剧种更显得简陋和粗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戏剧奇迹的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在艺术质量上精益求精,在继续中不断改革、发展和提高,无论是扮装、头饰、戏衣装扮,还是外场的道具陈设布景、灯光、效果、音响都进一步走上正轨,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艺术系统编制,管理办法,穿着规制和利用有章法。随着时期的变迁,古戏楼多已焚毁。
建国后,由于破除封建迷信“文革”中破“四旧”和武斗等缘故原由,古戏楼多被拆除或毁坏,所剩无几。据有关资料记载,保留迄今的戏楼有勉县武侯墓乐楼,三国在武侯庙大门左前方约150米,专为武侯墓演戏之用。该建筑为无殿转角斜坡组合式建筑,九脊筒瓦覆顶。据《三国志》载:“景耀六年(263)诏为亮立庙于沔阳”。后经历代修葺,戏楼内悬挂有金泉人侯文茂题“永依终古”清同治七年(1886)修之匾额。前沿装板上绘画有三国戏剧和三国故事等多幅彩绘画。武侯墓清明庙会,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每年清明百戏杂耍,三国戏通宵达旦,乐楼自古有唱天明戏之老例。
勉县武侯祠乐楼,位于勉县武侯祠牌楼北广场中,坐北向南,为明、清重修。该乐楼为歇山式、重檐式建筑,三面水。前沿装板绘画三国戏剧、三国故事等多幅绘画。通高9.12米,宽13.3米,三面墙。两侧有马门。台高1.32米,宽7.1米,进深5.3米。有后台及旁边耳房。台口的檐柱上部各有斜柱一根支撑檐檁,上浮雕戏剧人物,从衣饰上看,有光鲜羌族文化特色,为今后研究汉水流域活动及文化供应了实物依据。
河南会馆戏楼,位于汉中市河南会馆巷中段(今汉中市第二中学后院),坐北朝南,由舞台和东西看楼三部分组成,建于清乾隆年间。戏楼宽12米,高6.5米,进深12米,两侧有耳楼,台下供扮装,服装在后台,共三间。舞台口东有“姜子牙钓鳖”西有“姜子牙钓鱼”的石刻,还有浮雕戏剧绘画多幅。
梅万庙戏楼,位于汉中市东关槐树街中段(今汉中市东关第七小学),建造年代不详,台高4.5米,宽8米。原系筒瓦,飞檐,雕梁画栋。石条为基,木板台面,三面均可看戏。20年代京剧著名旦角筱明月曾于此台献艺。
豁口寺戏台,位于汉中市西20里处,坐南朝北,面对豁口寺,建于清乾隆年间。戏台以石为基,通高6.5米,宽3-11米,进深9米。原系筒瓦,飞檐兽头,四坡流水屋顶,雕梁画栋,有古戏画、书法多幅。40年代京剧、秦腔班社艺人多次在此献艺,较著名的有刘锡平、任哲中、赵化俗、曹建秋、华碧芳等,60年代翻修现为豁口寺医疗站。
洋县龙泉庙戏楼,位于洋县城东15华里贯溪王家,建于清道光年间,曾遭战乱毁坏,光绪七年(1827)重修。花脊、翘角、斗拱,前台三开间,三面看戏,后台通间。台中屏风摺扇形。上门额刻“律从风”,“文成色”,“披秋新春”。
洋县会馆街戏楼,位于会馆街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9),清朝几经翻修,民国15年(1926)重修。三开间,1953年后多次改建。1974年全部拆除新建,改名为洋县剧院。
洋县戏楼(明)
洋县镇江戏楼,位于洋县谢村落镇,始建于道光年,民国23年(1934)修复。亭台式、三层、叠檐,底层住宿,三层为魁楼,是敬拜祈祷的戏楼,又为军事瞭望台,上不雅观城固县境江河川道,下不雅观黄金峡,1958年拆除。
略阳江神庙戏楼,位于略阳城南街。背造庙门,坐西向东,建于清。高约20米,分两层,上为戏台,阔13.1米,进深11.4米,前沿60公分装饰板上有精雕木刻七幅,戏剧故事鸿门宴,八仙庆寿图,二龙抢宝,童子拜佛等,据《略阳县志》记载:“王爷庙”(即江神庙)岁己亥庚子(道光十九、二十年)年,重加丹垩金碧辉煌。
略阳江神庙戏楼(清)
紫云宫戏楼,位于略阳城内西紫云宫中,背靠大门,坐南向北建于清。由戏楼、耳房、包厢、钟楼、鼓楼十全十美形成四合院。其建筑设计风格布局与江神庙一样平常无二,宛如孪生姐妹。其造型构造,工匠技艺则更高一筹。戏楼高15米,分高下两层,台口宽10米,进深7米。下层封闭。两侧为东西通道连接宫门。全院建筑授予民族色彩,没有汉民族古建斗拱装饰,而以挡风板为主,遮盖檐椽及内部梁架构造,挡板彩绘为兽头图案,氐羌人物和高浮雕的人物故事。图中氐羌人像造型新奇,衣饰与汉族迥然不同,对称夸年夜,古朴粗狂。保留有石雕九处,砖雕50处,木浮雕109处,彩绘211幅。台口木柱浮雕《黛玉葬花图》等。
城固龙王庙村落戏楼,位于城固县三合乡龙王庙村落南广场,建于清乾隆十三年。台高2米,宽7米,深9米,占地99平方米。在高下场门,右曰“阳春”,左曰“白雪”。台上正墙旁边金龙绕柱,上绘火珠,二龙戏珠图。下为六幅彩绘屏风,为“桃柳争春”,“荷塘夏趣”,“丹凤朝阳”,“虎雄山秀”,“八哥鸣秋”,“喜鹊闹梅”。中镶嵌黑漆金字石碑一通,上刻《龙王庙戏楼修裱序文》中记载,始建于清乾隆(1748)年,曾在清同治十年(1871),1962年修裱一新,勒石为铭。
佛坪县袁家庄关帝庙戏楼,位于佛坪县政府南侧,建于清道光。为歇山式、四角飞檐斗拱。高约13米,宽8米,后墙有一尺见方“盩洋古治”四字,为清道光十五(1835)年,1977年拆除。
宁强县华严寺戏楼,位于宁强大安镇北14公里处华严寺内,建于清光绪。坐南向北。四角翘楼,俗称“四角搬爪”。土木构造,青瓦覆盖,烧资座脊。楼高6米,宽7.7米,台口宽3.7米高1.3米,深8.3米,旁边皆木门,上刻“出将”,“入相”俗称“马门”。始建韶光无考证,清光绪九年(1883)重修。现已拆除。
宁强县南沙河戏楼,位于南沙河村落夫民政府院内,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戏楼高10米,宽13米,楼顶为彩色“八角搬爪”,桃檐斗拱上雕飞檐走兽。两侧各有回廊,供艺人扮装和文武场面用,台面顶中有彩绘万民伞一把,正面悬挂巨幅匾额“戏班舞曲”。正面墙壁为福禄寿三星彩像。背面雕有“南华秋水”四个金字。天花板上刻有数本曾演出《赛金桥》《临潼山》《荐诸葛》《乌江渡》《通天河》《四明山》《比武夺魁》等。戏楼落成时曾请汉中府著名戏班,“踩台”唱戏三天。由邑人袁华、袁新、袁尚品出头集资,四川工匠陈天太、当地石匠张百川领工,张家祠和尚督工,当年建成。
四、戏剧、乐楼的代价与文化内涵
从以上戏剧和乐楼遗存来看,乐楼上遗留的戏剧绘画、三国故事、戏剧剧目,汉调桄桄作为汉水流域尤其是汉水上游地区的地方戏,在传承中原民族共同的代价准则的同时,又表示了该区域的文化特色,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域文化的熏染,使汉调桄桄有了自己的独特精神内涵。
汉调桄桄是汉中地区的一种地方语音,加打击乐器木梆子而得名的一种以秦腔元素为主,并利用了地方民歌小调,道家音乐,佛家音乐、昆曲、四川音乐及戏剧综合元素,形成的一种兼歌舞、唱、做、念、打、文乐、武乐都有戏剧种类。又是任何一种文化历史代价的展现,是原始古老的艺术代价,由于历史的东西永久是昨天的事情,它形成了一个永恒固定的格式,不可能回到昨天,从历史代价来讲不能有半点的改良和毁坏,只能保护和修复。
汉中地区是一个河川、山谷纵横,山净水秀,人杰地灵的地方,从古迄今交通十分发达,为汉中戏剧的繁荣、传播起到了主要的浸染。从古迄今,汉中地区的经济培植,文化互换,戏剧的发展与当地交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充满了各种文化氛围,人们崇尚精神生活,是有悠久习气的。如唱花鼓,耍彩船,放灯,闹元宵,跳端公,对歌,拉船调,琴棋字画齐备。三国文化在内的各种遗址,文物寺院上千处,对当地的文化影响较大。有很多文人骚客对此地发生兴趣。由于该地区经济互换多,通过移民,人口身分繁芜,文化形成了多样性也比较突出的征象,民俗又受关中、蜀、渝、鄂、甘、豫等人文成分影响,因此这里的生活习气,是具有多种成分形成的。有些地方如今还保持着古老的习俗,如许多民歌即像湖北的,又像四川的等。但秦腔声腔有不同流派,由于和当地人的方言土语,生活习俗,欣赏意见意义相结合。就逐步发展为各自独立的剧种,如东路梆子,西安乱弹,西府秦腔,陕南的汉二黄,汉调桄桄,礼泉、富平的阿宫腔;把曲子、碗碗腔平分为陕南、陕北、关中各自的地方剧种,从而各自有了自己的剧作家、班社、和自己的演出人才。使各个戏曲剧种,更加靠近公民生活,表达公民感情,使公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戏。在一些地方涌现了几个剧种,被当地人组织在一个班社里,让几个剧种在一个舞台上演出,一个班社的演员可唱几种声腔,经办演出的各种角色,人们称这种班社为“风搅雪”的综合剧团,称演唱几种声腔和各个角色的演员为“戏包袱”。经由长期的艺术实践,相互接管,相互影响,不仅丰富提高了地方剧种创作,演出水平,而且极大发展了各种剧种的风格和流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废弃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较为疏松的人称“江湖班子”,单一系统编制,建立以教诲、排练、演出、创作研究为一体的新型的学社系统编制。桄桄戏种的产生,正是古文化,近当代文化,多种民俗文化,外区文化,地方成分等影响下形成,对付它本身来说,是秦腔剧的渗入和传播,是它紧张的人文成分。
汉调桄桄是儒家情怀与地域文化的特色,在地方文化中,传统戏曲最能表示,也最适宜表示该区域的文化特色,可以说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播手段.在一个相称漫长的历史期间,由于教诲的掉队使无缘受教诲的普通大众,他们所学的文化知识,历史不雅观念,道德准则,处事办法,险些是从戏台上所得到的,因此,通过戏曲舞台,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本精神便渗透到普通民众,潜意识地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和文化生理构造“民不知书,独好不雅观戏”思想,人们多的是凭借戏曲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而戏曲也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办法反响生活,弘扬主流的代价不雅观。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同样也表示在戏剧汉调桄桄中,形成汉调桄桄突出的文化特质,在汉调桄桄和乐楼彩绘木雕、石雕故事、剧目等中表示最突出的因此下区域宣扬儒家文化的主要载体。当然,戏曲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汉水流域上游地区又是我国南北交界之处,“斜谷”汉中自古为巴蜀之境,而汉中之源属巴境,后战国末属楚,自古以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处,《诗经》、《楚辞》所描述的地域文化恰好在汉水流域重合。汉水流域文化除了汉文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对戏剧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楚文化的浪漫色彩,巴蜀文化的神秘色彩等等,在戏剧中表示,尤其道家思想和玄门一些行为办法都在戏剧中得到表示。戏剧的大领悟,促进了汉调桄桄的成熟和定型。使戏曲古乐楼、剧目故事、雕刻等成为本日的活化石,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勉县博物馆 徐勇华 )
参考文献:
①、《三国志》
②、《中国戏曲辞典》
③、《陕西剧种概不雅观》
④、《陕西传统剧目汇编》
⑤、《汉中地区志》
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