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韶光,我从国外探亲回来途经喷鼻香港,在喷鼻香港逗留的三天中,浏览了一些画廊、古董店,还逛了一趟荷里活道的古董街。

不逛不知道!寸土寸金的喷鼻香港竟藏有一条古董街:小店10平米大年夜店三层楼!   文/鹿耀世_喷鼻港_骨董 五金

在港岛的中环地铁站下车,沿着自动扶梯至太平山半山腰,即是著名的荷里活道古董街。
在这里,高低错落、参差不齐地集中了近百家书画、文物、古董商店。
沿着山势和旧街,不论门面大小,店内都很清幽文雅。
面积小的,只不过10平米旁边,除了商品陈设,余下的空间极为有限。
面历年夜的,竟有200平米以上,从一层到三层,货品之丰富、展示之都雅,宛如一座小型博物馆,的确令人惊叹。

这些商店,字画、陶瓷、雕塑、漆器、家具、玉石珠宝、金银饰品搜罗万象,洋洋大不雅观。
讲品位,利害有别;论价格,高低悬殊。
这里的商家与内地和国外艺术品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地大家、名家的遗作,崭露锋芒的中青年字画家作品、作坊的行活这里有,国外的油画、古董、文玩这里也有。
价格自然比内地要贵,但比拍卖会和欧美市场又便宜不少。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每年举办的艺术展览会和大型的美术展览,喷鼻香港贩子都要来“过眼”,凡是内地曾走红的画家、艺术家作品,精明的喷鼻香港贩子大都经手过。
当然,有不少买卖并不在店堂过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泥塑艺术家张淑敏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立即走红,一位喷鼻香港贩子,出价10万元港币欲收藏其80件小泥人,被作者婉拒。
近20年过去了,张淑敏没有被人忘却,现在她应约为一位港商创作少数民族装饰泥塑,已完成多件,港商陆续将其翻模、烧制成瓷塑出售。

多年来,北京潘家园及各省份的旧货市场,也迎送过不少港商。
有些岫玉、翠玉、玛瑙饰物,小厂烧制的大路瓷器、铸造工艺大略的青铜器等,由于进价低廉,喷鼻香港也不鲜见。
在古董街一家佛像浩瀚的商店,我看到了一批造型互异的石雕,一问产地,店员开门见山地说来自河北曲阳。
个中,一尊半尺高的佛头,花岗岩的质地,表面处理酷似铸铁,与我花45元在潘家园买的险些千篇一律。
当然、喷鼻香港消费水平与内地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我一问价格,500元!
好在可以商量。

在随意浏览中,不仅见到了老甲、王明明等名家作品,也见到了几位我熟习的中年画家的作品。
在一家专卖茗壶的商店,我意外地创造了上海“陶泓斋”陶昌平师长西席创作的石壶。
陶氏石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有名,30年来,由于造型独特、工艺博识、得到马承源、程十发、钱君匋、沈柔坚等名家夸奖,多次在全国艺术大展上获奖,深受藏家保重,喷鼻香港壶艺专业画刊曾重点推介。
有一次,陶昌平的一把竹节壶,被喷鼻香港拍卖会误认为晚清文物,标价40万港元印在图录。

在古董街上游走,暑气蒸腾;推门进店,又风凉宜人。
买卖场上的起落兴衰,不也是如此吗?店堂内由于顾客极少,十分安静幽雅。
我想:下次有机会再来,一定要带着摄像机,把这统统好看的场景拍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