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传统 百件木作瓦砌工具亮相

修旧如旧!寻衅1毫米厚的“搂活”图案百件木作瓦砌对象亮相_培训基地_工匠 门窗

走进位于东城区磁器口的京诚集团培训基地,200余件传统木工、瓦工的工具映入眼帘。

培训基地自西向东设置了木尴尬刁难象展示区、柁木檩件展示实操区、古建知识传授教化区。
木尴尬刁难象展示区的墙面和展柜中摆放的都是传统工具,不但锯、斧、刨、锤、尺、锛、铲、凿等一应俱全,还分门别类地标注了适用范围和利用方法。
柁木檩件展示实操区,一组按1比2比例缩小的小式五檩柁木构件非常精细,可以组装搭建,也能非常直不雅观地理解建筑布局、构件间尺寸关系。
古建知识传授教化区中,有可供互换学习的古建模型和图纸。

“大家看,这几样工具都叫锯,但它们的用场各不相同,开大料要用二人抬大锯,断肩开榫用腕子锯,须要拐弯的地方就用刀锯……”在木尴尬刁难象展示区前,工匠营培训老师杨建宗描述着各种工具的用场。

杨建宗先容,展区内所有工具都是在民间收购的中式传统木作工艺工具。
在老木工师傅的帮助下,对破损的构件进行了修复,使其不但能展现工艺技能的传承,也具备了实用性。

作为京诚集团有40余年履历的木工师傅,杨建宗退休后又返聘回来,参与到了古建工艺培训基地的传授教化中。
与他一起回来的,还有瓦工师傅徐广立。

传统技艺传授教化中特殊强调动手操作能力。
京诚集团聘请了一批房管修缮战线上事情40多年的老师傅、老工匠。
作为手艺传承人,他们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年轻学员。

▌修旧如旧 寻衅1毫米厚的“搂活”图案

在瓦工这一行,徐广立已经干了40多年了。
1976年4月,19岁的他高中毕业,进入东城区房管局,从此与砖瓦砌筑结下不解之缘。
“瓦匠这个活又脏又累,没人乐意干,但我没想那么多。

瓦工不是那么好学的,干摆、丝缝等传统工艺砌法都比当代砌法要繁芜许多。
学徒3年之后,徐广立出师了。
几十年来,他陆续参与了朝阳门演乐胡同、鼓楼东大街、东四北大街、安然大街及交道口地区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等地的修缮保护事情。
徐广立修缮老房有自己的想法:胡同修缮中老房中的旧材料,要尽可能保留下来,在重修时才能“新老并用”。
胡同、老房修睦了,也留住了居民的影象、乡愁。

“修旧如旧”不是一个大略的过程,2018年,南锣鼓巷四条胡同的整治修缮,让徐广立碰着人生中一次最大的寻衅。

“雨儿胡同25号院的门楼上,有一壁花草图案的‘搂活’,是白麻刀灰制成的,大概只有1毫米厚,在拆除、安装时一欠妥心就会碎掉。
可规复院落原貌,这面‘搂活’必须原样规复。
”徐广立带领工人用木板、石膏板垫着门楼屋架,给“搂活”搭起了严实的靠背后,从外侧用手将它一点点扣下来,再整体保存好。
到了重修时,才原样连接回去。
“这样的活儿可以说是我人生头一次,末了完成效果还不错。

在雨儿胡同30号院,施工团队进行了门窗改换、室内装修、瓦面修补以及院落铺装等,为了符合清代老建筑图纸的原貌,徐广立与工人们又对院落3间南房进行重修,还加设了一个影壁墙。

徐广立是从小在胡同大杂院里终年夜的,看到一座座院落在自己手中重现古朴与雅静,他以为人生很有代价。
“2016年,我退休了,家里没什么包袱,再加上我喜好这一行,就回来连续事情。
‘修旧如旧’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把旧建筑当作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承载去对待,而不是大略的建筑工程,才能真正把这件事做好。

▌成效初现 青年学员做出标准立方体

除了建筑工具,在培训基地里,还展示着学员们的作品。
“这是刚入职一年的年轻职工田仑,第一次参加培训时做的木工活儿。
当时他们须要把一块木材料用手工锯锯断,他经由反复地锯,都没有锯断,末了还是掰断的。
”京诚集团崇西房管公司副经理武冠利举着一块木材说,只见这块木头的截面凹凸不齐,中间还有一小块突起。
“这次考试测验让田仑很灰心,但老师们一贯在鼓励他。
”说着,武冠利又拿出来了另一块切割好的木头,只见第二个木块截面笔直平整。
“4节培训课之后,田仑再一次做木工实操,经由负责地丈量,以及用木工工具加工雕琢,他做出一块标准的立方体,与第一次比较有了很大进步,这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按照正统的营造法度模范哀求进行传授教化,同时,结合北京地区民居小式、杂式的做法,结合事情中实际案例,传授教化当中强调活学活用,强调动手实操,强调逐步推进,对木、瓦作基本功的演习放在了整体培训的主要位置,以真抓实练培养当代的“工匠”手艺人。

“培训基地从开展到现在,紧张做的便是一件事情——传承。
我们创办培训基地的目的,便是想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职工心里生根萌芽,让他们能够喜好上这种传统的工艺,并投入个中。
学员们的成果也鼓励了我们,让我们以为这项举措是故意义的。
”武冠利说。

▌老城保护 须要建筑文化与施工技法护航

近年来,闇练修护文物传统技艺、节制传统技法的工匠越来越少了。
“人在则技在,技在则艺传”,工匠断层、人才流失落、工艺失落传,严重影响文化建筑遗产保护与修护。

“古建工艺繁芜难学,集团内的职工又都很年轻,不理解传统工艺,导致我们现在的情形便是青黄不接,有‘工’没有‘匠’,意识到传统工匠技人培养的主要性和急迫性,我们开始了预备培训基地的操持。
”京诚集团工程管理部部长胡炜说。

胡炜先容,京诚集团一贯致力于老城风貌保护领域的实践与技能传承,在北京老城风貌保护中,保护内容不单是对建筑本身,也延展到建筑文化、施工技法等诸多元素的一种全面保护。
为了更加专业地培养古建工艺技能人才,把控好老城风貌保护修缮事情,京诚集团组建了专业授课为主的“工匠营”,同时,大力筹建以实操培训为主的培训基地,并于2021年2月10日,提出了筹建培训基地的操持方案。
历经两个多月的选址、预备、改造,培训基地正式进入课程培训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木作榫卯实操、瓦作砌筑等培训课程。

“自3月24日培训基地第一次开班授课起,至今已先后授课6次,参与培训单位13家,总计人数约220余人。
未来基地将合营‘工匠营’培训,加大对传统中式建筑瓦、木、油作的实操培训。
”胡炜说。

(原标题:老城保护离不开传统技法 老工匠和“工匠营”的故事)

来源:北京 演习张雪 文并摄

流程编辑:u010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容许,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