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老朱装修建材怎么样知乎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1个问题老朱装修建材怎么样知乎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朱元璋为何没有责成朱允炆继续完成迁都?他有留下迁都的遗命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责成朱允炆继续完成迁都?他有留下迁都的遗命吗,老朱装修建材怎么样知乎 瓷砖

谢谢邀请。朱元璋是个苦孩子出身,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当年他的家仅仅是一个破茅草屋,一朝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了,从“我想有个家”,到“天子以四海为家”,一座茅屋已经装不下他了,能装得下他的只能是一座城市,也就是明王朝的都城。问题是都城并不好选。

一个王朝的都城,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一座。但是后来,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有好几座。比如唐朝有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宋朝有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此处指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行在临安府。元朝有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附近)。到了朱元璋这儿,他嫌麻烦,只准备要一座都城,这座都城是——凤阳。为啥不是南京,朱元璋不是一直在南京住着吗?

没错,朱元璋是在南京住着,但南京却在很长时间内并不是首都,它的名字是“应天府”,后来被改为南京,在洪武十一年,才正式改名为京师。前面说过,宋朝也有一个南京应天府,不过指的是河南商丘,赵匡胤曾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这里的宋州指的就是河南商丘。宋真宗景德三年,升宋州为应天府。

朱元璋最开始想定都的地方是开封,也就是宋朝的都城汴京,但是由于多年战乱,民生凋敝,不适合做都城,于是在洪武元年八月,发布诏书,以金陵为南京,以汴京为北京,注意,所谓的南京北京,都是陪都,他真正中意的地方,是他的家乡,也就是凤阳,凤阳被改名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诏以临濠(凤阳)为中都,理由是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漕运)”。

但由于种种原因,凤阳的工程到洪武八年逐渐停了下来,而南京开始大兴土木。不过直到洪武十一年,南京才正式被改称“京师”,转正之路用了十一年之久。朱元璋迟迟不愿意在南京建都,在于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无一例外是“短命”王朝,唐代刘禹锡就写到“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更为尴尬的是,这种规律在朱元璋死后第四年就又被验证了一次。

总之,朱元璋并不满意在金陵建都,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又想定都关中,于是派太子朱标去关中考察民情。朱标认真考察后汇报说在关中建都挺不错,但不幸的是他在这趟出差的过程中染病,最终去世。朱元璋大受打击,他实在是太喜欢朱标了,因此越过了他剩下的儿子们,直接选择皇太孙朱允炆做接班人。可是朱允炆太年轻了,为了巩固朱允炆的地位,更为了老朱家的江山,他大肆清洗功臣,明初四大案中的蓝玉案就在洪武二十六年出炉,15000多人被诛杀,军中骁将被诛除殆尽。朱元璋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迁都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朱元璋去世的时候,最担心的是朱允炆能否坐稳江山,所以他的遗诏写的是: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遗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改嫁,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钦此!

只是提及让大家要同心辅佐朱允炆,诸王就不要来奔丧了(防止图谋不轨),一句话,就是要别出乱子。遗诏提都不提迁都。因为迁都是个大工程,如果迁到关中,那么宫殿要重建,人员要安置,费时费力费钱。不仅是对国力的考验,也是对皇帝个人能力的考验,而朱允炆显然不具备此种能力。说实话,要迁都,非雄才大略者不能为之。这一点,不仅朱元璋看得清楚,朱允炆恐怕也有自知之明。再加上朱元璋因为之前心心念念想迁都,折了他最喜欢的儿子,怕是也有一点心理阴影,所以再不提迁都这个事,也是对朱允炆的一种爱护。

明朝的迁都最终由朱棣完成,那个朱元璋并不看好的儿子。

我是@青史拾贝 ,谢谢大家阅读,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到此,大家对老朱装修建材怎么样知乎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老朱装修建材怎么样知乎的1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