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光教授领奖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深耕科技前沿 赋能行业高质量成长_混凝土_骨料 五金

该项目以大型穿江越海隧道工程建筑材料的重大需求为背景,实验室联合材料研究、建筑构造、工程设计与施工运用等单位共同研发形成了支撑保障隧道工程构造安全、施工安全、运营安全的三大关键材料及其制备与施工技能,并运用于武汉长江隧道等数十座深水大管径隧道工程。

这不是实验室第一次得到国家级奖项。
如:

2001年,“高性能水泥基复合股料的研究及工程运用开拓”项目得到了国家科学技能进步二等奖;

2003年,“水泥回转窑动态检测和调度技能”项目得到国家技能发明二等奖;

2014年,“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制备与微构造调控”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8年,“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能与设备开拓及家当化”项目得到国家科学技能进步一等奖……

实验室在混凝土技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国家奖项颇丰。
“混凝土耐久性关键技能研究及工程运用”项目、“钢管高强混凝土膨胀掌握与制备技能及其在大跨度构造的运用”项目、“混凝土及其运用技能(专用项目)”等均得到国家科学技能进步二等奖。

实验室是在原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的根本上,于2011年10月获科技部批准立项培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我国建材领域唯一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年景立时,按照硅酸盐建筑材料“制备—运用—服役—再生”全寿命周期特色,设置了“低环境负荷制备、功能设计与调控、服役行为与延寿事理、可循环设计”四个研究方向。

高分辨三维X射线显微成像系统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职员102人,个中研究职员92人,管理技能职员10人,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和外洋高层次专家等领衔的构造合理、科研能力强、富于创新的高水平学术军队,个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墨西哥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2人、“外洋高层次人才操持”入选者4人、教诲部长江特聘讲座教授2人、获国家精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帮助4人、国家“万人操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操持”传授教化名师1人、国家精彩工程师2人、“国家四青人才”7人等。

纳米压痕仪器

近年来,实验室非常看重与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的互助,积极参加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2020年,实验室携“海工高性能混凝土与构造”“绿色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高性能水泥基复合股料”“极度态材料”“大掺量CFB灰渣混凝土”“建筑材料循环利用”等多项成果技能在中国混凝土展上进行展示;同时,参加了“建华建材杯”首届全国生态混凝土创新设计运用大赛,荣获环境生态类(创意)二等奖;“基于颗粒紧密堆积理论的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设计与性能调控”得到2020年度混凝土科学技能奖根本理论类二等奖。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20年行业大会召开期间,实验室的西席们还积极参加了会上各分论坛的活动,如自防护混凝土技能论坛、纤维运用技能专题研讨、中国生态混凝土发展论坛、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创新发展论坛等。
实验室还参与承办了2021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得到圆满成功。

亮相2020中国混凝土展

武汉理工大学是海内较早较系统开展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研究与运用的单位。
实验室形成了轻骨料强韧化制备技能、构造轻骨料混凝土运用技能、大跨径轻质混凝土构件与构造、钢桥面铺装高强高韧性轻质混凝土、轻质超高性能混凝土、功能轻骨料混凝土(光催化、导电、吸波等)等系列技能,成果在武汉民生银行大厦、武汉天河机场,以及数十座钢箱梁桥面中得到运用。
为此,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依托实验室及武汉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分别建立了“绿色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央”和“高性能水泥基材料浮式构筑物重点实验室”,并在2020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进行了授牌。

科技创新平台授牌

个中,“绿色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央”的紧张事情因此推动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的工程运用与技能进步为目标,开展轻骨料—轻骨料混凝土材料—轻骨料构件三大层次的根本理论与运用技能研究事情;以关键技能研发与运用为核心,开拓知足不同工程哀求的高品质轻骨料、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和特种功能轻骨料混凝土,以及干系设计、制备和工程运用技能体系;开展促进我国轻骨料混凝土行业发展的家当政策研究,结合轻骨料和轻骨料混凝土行业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的功能,争取国家家当技能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轻骨料混凝土技能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和标准制订,提升行业的技能水平;开展国际化的技能互换活动,打造高水平的学术技能互换平台、开展咨询做事和技能培训事情。

一贯以来,实验室潜心研究、深耕行业,环绕国家重大需求与研究方向,仅近5年来就组织承担了各种科研项目745项,成果转化收入6000余万元,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19项,技能成果在全国千余条水泥、玻璃、陶瓷、墙体材料等生产线,以及港珠澳大桥、武汉天兴洲大桥、南海岛礁等一大批“一带一起”掌握性重难点工程中运用,取得显著的社会环保与经济效益。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实验室在专心研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技能成果的宣扬,将参加明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南京举办的“2021-2022中国混凝土展”。
实验室将设立专区,对代表性科研成果进行集中展示,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水泥工业碳中和重大工程理论技能与装备,包括水泥熟料富氧烧成技能与装备、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技能、碳矿化材料与制品;

二是严厉环境龟龄命混凝土材料与聪慧建造,包括碳矿化材料3D打印技能、高抗蚀水泥与海工混凝土、智能道面材料与聪慧机场;

三是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包括机制砂混凝土设计与运用、钢渣骨料与生态沥青混凝土、生态胶凝材料制备与矿山充填、工业副产石膏资源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