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传统的船形屋,先是按纵长方形平面在地上立6根柱子,柱子上端常日选用天然树权或砍成树权状,以此支撑屋梁。
中柱承接脊梁,两侧檐柱承接檐梁,檐柱高度约为中柱的一半;在脊梁和檐梁上加架着小斜梁(人字木),在斜梁下端约占全长的四分之一处稍作弧形弯状;其上搁着35~45厘米旁边的小檩条。
小檩条上搁着用竹子或细树枝编成的方格子网(格子一样平常为15厘米×25厘米旁边),从屋脊顺着斜梁方向一贯延伸到地面,形成屋盖与檐墙合二为一的船篷状。
格子网上面覆盖茅草扎成的草排,沿着屋檐低处从下往上一层一层地往屋顶铺盖,并在屋顶侧面留一处或两处能够开关的天窗,用于取光。
通过草排的铺叠,屋盖轮廓形成船篷状。
全部构件的衔接处均以红白藤拴绑稳定。
屋内地板架空,架脚用石头顶高离地1尺(约0.33米),地板架用木条和竹子制作,架上铺垫相同大小的红藤片或竹片,用红白藤拴绑稳定。
地板上设有火灶和放厨具的地方,同时划出宾主睡觉的位置。
屋内白天光芒比较暗,空气条件也不是很好。
因空气流利差,又有火灶,以是室内冬暖夏凉,能抵御风寒。
夏天,低矮的船形屋可遮挡炎炎烈日。
船形屋的内壁构造用的都是优质的木料及藤条,坚固耐用,一样平常是20~30年才改换一次,屋顶茅草排3—5年改换一次。
黎族高脚船形屋地板架空高约1.5~2米,以木梯高下,地板下可圈养家禽家畜或堆放生产生活用具。
低脚船形屋架空地板高约0.7~1米,地板下面已失落去圈养家禽家畜的浸染。

黎族传统建筑类型_黎族_谷仓 卫浴

黎族的金字型住宅,檐墙已经升起来,屋盖形状呈金字形。
金字型茅屋斜梁上真个微弯状已经消逝,成为一根直杆,檐口不再贴地,而是离地有一定的间隔。
檐墙多用编竹抹泥墙,不起承重浸染。
屋内隔成厅房,别的各部分的布局仍和传统船形屋造法相同。
哈方言黎族屋子室内中央的地方不设中柱,由其两侧檐柱支起横梁,梁上再立竖杆承托脊梁,扩大了室内的利用空间。
五指山地区杞方言黎族屋内中央处常立一中柱,柱梁交卸处以野藤缚扎。

20世纪40年代时,白沙县润方言黎族社会还残余一种古老的“干栏式”住宅。
这种住宅的屋盖与檐墙合二为一呈船篷状,上部构造与低脚船形屋住宅大同小异。
不同点在于这种船形屋有楼层,一样平常离地1.5~2米,船形屋呈长方形,两头开门,门旁开窗,门上房檐外伸,其下可舂米、谈天;室内有数层台阶,可存放农具、柴薪。
船形屋楼板用竹片或硬木枝铺设,屋内设一火塘,供炊事和取暖和。
支承屋盖和支承楼板的柱网分成两套,支承屋盖的柱子前后柱距一样平常3米旁边,支承楼面的柱子前后距一样平常在1.5~2米旁边,整座屋子均用传统的缚扎方法结合而成,房底层柱子非常密集。

2.隆闺

按黎族社会的习气,儿女长到了13~14岁时,家长就为他们在表面建一间小房子居住。
这种小房子黎语叫“隆闺”( ploɡ3kui3),意为“不设灶的小屋”。
隆闺有兄弟隆闺与姐妹隆闺之分。
兄弟隆闺由男孩子自己上山备料建造,姐妹隆闺则由她们的父母亲帮忙建造。
隆闺一样平常建在村落的村落头、村落尾僻静处或谷仓边,有的也在父母住房边搭建。
隆闺的模样形状与主房相似,但规格要小得多,只有几平方米,室内只设床铺,只开一个小门。
隆闺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住3~5人以上,小的只住1~2人。
隆闺内不设火灶,专用于学习、睡觉、玩乐。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前,隆闺是黎族青年男女对歌、交往、探求意中人的婚恋场所,得到社会的承认。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玩隆闺”的婚恋习俗逐渐消逝,到1990年时,隆闺纯粹是黎族男女孩子学习、安歇的场所。

3.谷仓

黎族社会中谷仓是古代“干栏”建筑的遗存。
这种谷仓上有茅草盖顶,下有架空地板,仓身多为木板、泥墙、竹席制成,有防潮、防鼠等功用。
黎族一样平常忌在“鼠日”建谷仓,否则老鼠会打洞入仓,挥霍粮食。

黎族的谷仓一样平常都选在村落外缘较干爽的旭日处集中或单独建造,一家一个谷仓,互不滋扰,目的是防止村落落发生失火时可以保存粮食。
有的谷仓建在耕地中央一带,便于贮藏粮食。
黎族群众建造谷仓,紧张与粮食加工方法有关。
在20世纪60年代前,黎族群众收割稻谷时连穗割下,整穗贮藏时所占空间大,其余,人们习气要吃多少米就直接从谷仓中取出多少稻谷来春,因此用谷仓来贮藏稻穗。
20世纪80年代后,沿海地区的黎族群众习惯用竹箩或竹笪围来贮存谷物,谷仓逐渐失落去浸染而趋于少见。
五指山地区的黎族群众仍习气沿用这种谷仓来贮存粮食。
到1990年时,大部分地区的黎族群众已改用铁皮桶来贮存稻谷,它可直接存放在室内,防鼠、防盗、取用都很便利,利用谷仓的征象少见了。
一样平常的谷仓仅用于堆放杂物。

黎族各地谷仓的形状大致相同,建筑材料与面历年夜小有所不同。
木板谷仓是用优质厚木板作仓壁,坚固耐用,为谷仓中最坚固的一种,多为富余人家建造。
一样平常人家用竹篦编织仓墙作仓壁,或以泥糊墙作为谷仓壁,比较简陋。
谷仓布局均以基石垫底,悬空地上,可防潮、防霉;在基石上面架以纵横木料、竹排铺为谷仓地板。
房顶每每由竹竿编成,仓身与房顶构成圆拱形的天花板,外部糊以泥墙,以茅草盖顶,可防雨。
仓身只开一小门,平时用铁锁锁紧。

4.地皮公庙

大多数黎族村落都建有地皮公庙,供奉奇形石头供人朝拜。
黎语称之为“鬼屋”,起着镇村落神、保护村落落的浸染。
乐东黎族自治县福报乡扎浩村落(杞方言)、福报村落(哈方言),白沙黎族自治县毛路乡牙开村落,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堑对村落,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毛淋村落等,在村落庄的入口处都建有一间很大略单纯的“神庙”,多用5块没有加工过的石头堆砌而成:一块平坦的石板作为地板,三面不太规整的石块作墙,顶上盖一块作为“庙顶”,里面中心处放一块下宽上窄很顺滑的石块,作为供奉的神,海南话称之为“地皮公”。
有的地方用三块石头垒成一个人字形(也有用木偶的)作为地皮公。
人们认为它可保佑全村落、全族人畜茂盛,庄稼丰收,多获猎物。
白沙黎族自治县红星乡番响村落(杞方言),村落尾有个地皮公屋,高约1米,宽不到2米,形状像金字塔,用烧砖筑墙壁,上盖瓦,开一小门,正面向北,人不能进去,只能蹲在门口。
屋内无间隔,屋内正面靠墙放一木偶,木偶前面是喷鼻香炉;屋内两边放满了10多担小木柴,捆成整整洁齐竖在墙边,听说神也像人一样,须要燃料。
东方黎族自治县西方乡(美孚方言)全村落有好几个“祠堂”,有些是砖瓦房,有些是泥糊墙盖瓦的屋子,最大略单纯的是泥墙茅草盖顶的草屋,虽然大小、质料有别,但基本上是金字塔形,门向一边开,与一样平常汉族农人住屋相似,屋内的陈设也是大体同等:厅堂内靠墙处设一神案,上放木偶像与先人的神位,神案前有喷鼻香炉、羽觞等供具。
有些“祠堂”内放几条板凳,有的连神案都没有。

5.竹楼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前,大部分的黎族村落内专门搭建一座竹楼用来悬挂皮鼓。
遇有事,如节日、庆典、敬拜先人、捉捕盗贼、抵御外敌、庆贺丰收及全村落性活动时,村落长或族长便敲皮鼓来集众。
竹楼可以说是人们集中议事、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建筑类型逐渐消逝。

6.晒谷场和晒谷架

黎族群众以从事农业为主,紧张栽种水稻和早稻。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黎族群众收割稻谷时都是连穗割取,绑成一束束挑回家贮存。
在黎族村落中,常常会见到数户人家用细的树枝或竹片筑成围墙,共同圈围一块园地做成晒谷场。
围墙用来阻挡家禽家畜闯入,常设有一个小门作为出入口。
黎族群众习气在晒谷场用脚踩脱粒,或用牛踩脱粒。
用牛踩脱粒时,要编个竹罩或藤罩套在牛嘴上,然后用竹鞭赶牛踩谷粒,稻穗被牛踩脱粒至七八成时,人再用棍子敲打,直到完备脱粒为止。
在晒谷场旁常设晒谷架。
晒谷架用直径约20~ 30厘米的青梅木等打桩作为竖架,用稍细的竹子绑在上面(双面)作为横架,搭成网格状。
山栏稻、水稻等从双面对插挂在晒谷架上。
晒谷架高达2.5米以上,高下须要借助梯子。
到1990年时,五指山地区的部分黎族群众在从事零散的“砍山栏”生产时,常在山栏园地边架起晒谷架,收割山栏稻时直接把稻谷晒在上面,等晒干后才挑回家。
别的地方已少见晒谷架。

7.牛栏

牛是黎族家庭五大财产之一,黎族把拥有数量较多的牛视为富有。
在黎族村落,牛不仅用来劳作,而且还是主要的交流媒介,可换田、铜锣、粉枪等,丧葬、嫁娶、生病、“作鬼”、建房、招待贵客等都要杀牛,以示隆重。
每个村落都有牛栏,水牛白天垦植、搬运或放牧,傍晚就被赶进牛栏。
牛栏多数是露天牛栏,中华公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了有茅草盖顶的牛栏。
黎族的牛栏有圆形与长方形两种形式,圆形较为古老、原始。
这些牛栏都因此木条打下边桩,然后用较细的树枝或粗藤编成竹篱,栏高约1.5米旁边,入口处用结实的木枋做门角柱,装上数条活动的横木为插拴。
牛栏的面积一样平常约有10多平方米,可容纳1~2头牛,农业互助社期间的牛栏面积较大,可容纳10~30多头牛。
牛栏里的牛粪很少去清理,任由雨水冲到稻田里。
到1990年时,黎族的牛栏多是一家一户所有,面积小,仅能容2~3头牛,而且多为露天牛栏。

8.猪圈

黎族村落落里险些家家户户都建有猪圈。
猪圈习气建在斜坡上,以便于雨水冲刷猪粪,保持猪圈的清洁卫生。
建造猪圈时,将两根木柱插入斜坡上作支承,与平地上的两根木柱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圈栏,四周以疏木棍作栏杆,用藤皮扎紧。
顶部铺有茅草盖,猪圈顺着斜坡方向倾斜。
前高后低,下雨时雨水可顺势冲刷圈内污垢。

9.山寮房

黎族的山寮房一样平常建在山栏园或水稻田边的坡地上。
黎族的山栏园一样平常离村落庄很远,村落民们常常要带着大略的行装和铁锅住在山栏园里,于是就在山栏园内搭建一个大略单纯的高架小茅草房,作为巡园、安歇、用餐和驱赶野兽的临时场所。
山寮房旁常挂两根叮咚木,看守山栏园的人敲打叮咚木散发出响声来驱赶野兽和鸟类。
每当山栏稻即将成熟时,家里就派人住在小山寮里卖力看守,一来防止鸟兽破坏稻谷,二来防止他人偷窃。
在水稻成熟时令,人们也会在稻田旁建起小茅草房,派专人去看守鸟兽。
这种小寮房内一样平常放置赶鸟兽用的弓箭,这种弓箭与其他弓箭没有太大差异,只是在弓弦正中编一个装石子的小篓,射出石子来驱赶鸟兽。
有时,在稻田的各个角落插上竹编的“吓兽铃”,用几条绳连接到小寮房内,一有鸟兽来偷食,看守人拉动绳子让“吓兽铃”散发响声,吓走鸟兽。
这种“吓兽铃”制作大略,把一条小树枝弯成圆圈,用线把2~3条竹筒系好,置在圆圈内绑在一根稍高的木条上,连线一拉便能发出响声。
到1990年时,这种方法已不见。

(文章来源:海南史志网)